谥号、庙号、年号、尊号、尊谥、陵号,帝王的这些称呼你分得清吗
黄昱影
2022-09-01 06:12:27
共 1 个回答
卫怡涵
在与历史相关的书籍中,对帝王的称呼很是多变,譬如刘彻除汉武帝这个常用称呼外,还有以汉世宗、茂陵相称的,朱元璋有明太祖、洪武、高皇帝三个常用称呼。若我们是一个历史初学者,在阅读历史相关书籍时,极有可能会被这许多称呼给绕晕乎。以至于生出,按一种统一的格式,或直接以皇帝的姓名相称不行吗,何必搞得如此麻烦呢?
然而这就是基于为尊者讳的思想所发展起来的文化传统,且已经成为既定的历史现实,谁都没法予以改变。既如此,那么我们只能向历史投降,顺应历史潮流,搞清楚这些到底是什么东西。
汉武帝剧照 历史上,帝王的称谓有谥号、庙号、年号、尊号、尊谥、陵号等,下面我们来一一学习学习,了解下它们的成因。
谥号
谥号的应用范围比较广,是帝王、诸侯、卿大夫、社会名士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后,根据他们的生平,给予的评判性用词,算是对其一生所作所为的盖棺定论,有“一字定褒贬,宠辱片言中”之说。
关于谥号的起源,尚没有统一的定论,目前存在西周初期说、西周中期说和春秋说三种说法。从现有史料来看,西周初期说相对来说更靠谱点,不仅周初的天子及多数诸侯都有谥号,在商王朝各王的日名中,同样也能看到谥号的最初形态,如武丁、康丁、武乙、文丁等的第一个字,都与后世的谥号相类似。
谥号的产生自有一套准则,称之为谥法,它是一张框定了一些带注释的、具有固定涵义的字,所生成的专门表单,供议定谥号时择取。谥法自西周诞生起,历代对其都有所增删。但不管怎么变,都逃不脱美谥、恶谥和平谥这三个范畴。
“美谥”为表扬类的,如:庄、武、文、宣、襄、明、睿、康、景。譬如“文”字表示其一生或有“经纬天地”之能,或“道德博闻”,或“学勤好问,”或“慈惠爱民”等。
“恶谥”为批评类的,如厉、灵、炀、荒、幽。如“灵”字表示“不勤成名”、“ 乱而不损”、“好祭鬼怪”等。
“平谥”多为同情类的,如怀、悼、哀、闵、思、殇。如“殇” 字表示“未家短折”、“ 短折不成”,也就是短命。
汉宣帝剧照 帝王的谥号,一般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公布。史籍中什么帝、什么王之类的称呼,都属于以谥号相称,如汉武帝、周成王。
因谥号是帝王死后,由臣子商议而成,在秦始皇看来实属以下犯上,有大不敬之罪,故废止了谥号。西汉建立后,又被重新启用,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。在此期间,除部分各朝末代帝王,及被废帝王外,多数帝王都有谥号。
庙号
庙号指帝王死后,在太庙里设立专用的奉祀之所时,予以追赠的称号。庙号始于商代,周秦时代被废止,汉代又承袭了这种制度。
最初庙号的追赠标准执行地非常严苛,完全按照“祖有功而宗有德”的原则授予,算是一种肯定和褒奖。商王朝31王,只有商汤(太祖)、太甲(太宗)、太戊(中宗)、武丁(高宗)四人有庙号;两汉30帝,也仅有刘邦(太祖)、刘恒(太宗)、刘彻(世宗)、刘询(中宗)、刘秀(世祖)、刘庄(显宗)、刘炟(肃宗)七人的庙号始终被官方承认。
三国以后,社会动荡,统治者为显示自己的正统性,开始胡乱派发庙号,曹魏有三祖,孙吴也有二祖二宗。南北朝时期,称宗道祖的标准变得更加散漫。发展到隋唐以后,除了某些因特殊原因连谥号都混不上的帝王外,连好些末代皇帝都能混的个庙号,如元顺帝的惠宗,崇祯帝的思宗。
明思宗崇祯皇帝 相对于乱整的分裂小王朝,大一统王朝还是比较要脸的,虽然庙号基本人人有份,但“祖有功而宗有德”这一原则还是有所执行的,一般只有开国皇帝称祖,其后的皇帝都称宗。
称祖者也有相应的原则,若是王朝是单凭自己一手之力创立的,那么可称“太祖”,如宋太祖、明太祖;若王朝创立的过程中先辈贡献良多,那么就会把“太祖”之位让出,称“高祖”或“世祖”,如隋朝以杨忠为太祖,杨坚称高祖;唐朝以李虎为太祖,李渊称高祖;元朝以铁木真为太祖,忽必烈称世祖,清朝以努尔哈赤为太祖,福临称世祖。
“宗”则部分取代了谥号的作用,从本来的美称,转变为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。太宗代表着对一代祖事业的发扬光大,一般授予王朝的第二任皇帝;仁宗、孝宗代表贤明;宪宗、宣宗则有功有过;武宗是个暴力分子,偏好以武力解决问题;神宗喜欢搞事,扰乱法度进行变革。
年号
年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纪年的方式。与西方长期使用的,以线性方式纪年的西历不同,我国古代采用的是断代式纪年,有甲子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。
甲子纪年是以天干地支相配对的方式进行纪年,始于甲子,终于癸亥,共六十组。以起始的甲子相称,六十年一个轮回。
帝王纪年又分成两个阶段,汉武帝以前使用君主的谥号纪年,如前722年为周平王四十九年、鲁隐公元年、郑庄公二十二年。这种纪年方法以旧君主去世的次年改元称元年,按元、二、三的序号依次往下排,直到新君驾崩当年终了。有时还会继续细分,如汉景帝就有前元和后元两个纪元。
汉武帝及其以后则采用年号。年号始于汉武帝时期,前140年刚即位的他就创设“建元”年号,称建元元年,这是我国使用年号之始。
宋太祖剧照 年号的改变往往含有除旧布新之意,因此改换朝代,及遇到“天降祥瑞”或大灾大难等大事,一般都会改元。这就导致年号的使用时间长短不一,一个皇帝拥有多个年号。如年号的发明者汉武帝在位55年,一共用了11个年号,平均五年换一个。甚至会出现一年中改元多次的奇观,如唐朝在692年一年之中,就连换天授、如意、长寿三个年号。
也有数个皇帝使用一个年号的,如后周太祖郭威的第二个年号“显德”,就被郭威、柴荣、柴宗训三任皇帝使用。最奇葩的是大汉奸石敬瑭的年号“天福”,使用时间横跨后晋、后汉两个朝代。
明清两代,皇帝年号的选用趋于稳定。除英宗朱祁镇因复辟,导致先后使用正统、天顺两个年号外,其余明朝皇帝,及清朝入关后的皇帝,都只使用一个年号,算是恢复到了汉武帝以前以谥号纪年相类似的状态。
尊号
尊号也称徽号,与死后才有的谥号、庙号不同,尊号是生前就开始使用的。尊号一般很长,大臣们为拍皇帝的马屁,会尽量把一些辞藻华丽的词语往皇帝身上堆砌,屡次累加之下,变得非常冗长。
如唐玄宗一生就加过六次尊号:先天二年(713年)初上尊号“开元圣文神武皇帝”,天宝元年(742年)加为“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”,天宝七年(748年)加为“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”,天宝八年(749)再加为“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”,天宝十二年(753年)更为“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”,乾元元年(758年),肃宗又给已为太上皇的玄宗上“太上至道圣皇天帝”。
唐玄宗剧照 尊号起源于秦朝,秦始皇始称“皇帝”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载:“臣等谨与博士议曰:‘古有天皇,有地皇,有泰皇,泰皇最贵。’臣等昧死上尊号,王为‘泰皇’。命为‘制’,令为‘诏’,天子自称曰‘朕’。王曰:去‘泰’,著‘皇’,采上古‘帝’位号,号曰‘皇帝’。他如议。”所以历代帝王使用的“皇帝”一词,本就是尊号。
不过尊号真正开始盛行始于唐代,将它发扬光大的是武则天。她为扩大影响自己的政治影响,实现自己皇帝梦想,开创了为在位帝后上“尊号”的先例,给唐高宗上尊号“天皇”,自己上尊号“天后”,并给唐高祖、唐太宗追加尊号。
自唐玄宗时代起,给在世帝后上尊后成为惯例。
尊谥
尊谥是尊号和谥号的结合,用于皇帝殁世后。自唐代起皇帝那一串长长的谥号,其实都是尊谥,开此先河的也是武则天。
唐五代时期,尊谥中的尊号和谥号结合得相对紧密,比较难以区分,以唐太宗李世民的尊谥
“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”为例,根本无法区分哪个是他的谥号(其实他的谥号为“文”)。自唐中宗其总算有了些许规律可循,一般以孝字前的一或二字为谥号,如唐玄宗的尊谥为“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”,故称唐明皇;唐文宗李昂的尊谥为“元圣昭献孝皇帝”,称其为“昭献皇帝”。
宋明清三代的尊谥,尊号和谥号分得很清楚,宋代帝王除宋太宗外,以孝字前的一字为谥号,而前面那些以两字为一组的内容为尊号,如宋高宗的尊谥“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”中,“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”为尊号,“宪”为谥号。
武则天剧照 明清都以最后一字为谥号,如明太祖的尊谥“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”中,前面的“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”是历代累加的尊号,“高”为谥号,故朱元璋常被称为明太祖高皇帝;清高宗的尊谥“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”中,“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”为尊号,“纯”为谥号,故称清高宗纯皇帝。
陵号
陵号指已故帝王陵墓的名称,如汉武帝的茂陵,唐太宗的昭陵,明太祖的孝陵。陵号始于汉代,秦以前没有帝王陵墓没有陵号,以谥号相称,另外元代诸帝也没有陵号。陵号有时也会被用来指代过世皇帝,一般用于本朝。
汉武帝茂陵 小结:
帝王的称呼虽然有好几种,不过对我们这些后来者来说,使用哪种称呼,取决于哪种方便记忆。唐代以前,不是所有帝王都有庙号,但基本都有谥号(秦代除外),而且比较简短,一般都只有一两个字,所以就以谥号相称。唐代及其以后,因谥号变为尊谥,字数变得十分冗长,不易记忆,不过每个皇帝都有了自己独有的庙号,所以以庙号相称。明清两朝,每个皇帝都只使用一个年号,相对于庙号这个需要大行之后才能获得的称呼,年号打他即位开始就已普及使用,更为人所熟知,所以改以年号相称。
阅读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