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耳边评测】小尾巴器材怎么选?飞傲KA13便携解码耳放体验谈
【楔子】
今年以来,随着国内交通限制完全放开,我也恢复到时不时出外勤、出差的状态。要说出门在外对一个发烧友而言什么是最不便的,那莫过于怎么在大包小包空隙之中,塞下自己心爱的HiFi器材了吧。
出门的时间里,我对小尾巴和TWS这两类器材的使用算是比较频繁了。不过,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,我其实比较倾向用小尾巴连接手机,毕竟这样不会让自己的有线耳机就此吃灰。
我发现,从2017年我接触小尾巴这一品类开始——那时候这种便携解码耳放甚至还不叫“小尾巴”——至今,这种定位于“手机外设”的器材短短几年内已经从野蛮生长发展到较为成熟完善的状态。最初的小尾巴只是为了满足手机听歌的刚需,到后来,这类器材的声音已经和入门级播放器的差距变得很小,我们的选择余地也越来越大。
渐渐地,我也接到不少朋友关于“如何选一款适合自己的小尾巴”的咨询。正好我近期在仔细把玩飞傲新品便携解码耳放KA13,借着这个机会,我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关于小尾巴的一些看法。
【外观:“得体”至上】
飞傲KA13是KA3的换代款,而KA3则是飞傲旗下小尾巴首作。当年飞傲推出小尾巴的时间在整个小尾巴领域里并不早,但KA3的各方面表现却显得颇为圆融,完全没有“新手”的生涩。
KA3的外观,相当于给后来的KA1、KA2打了个样,除了大小不同,整体风格是一致的。而这次的KA13,则是在保持了与KA3大小、重量相近的前提下,整个外观完全重做,变得设计感十足——
KA13有两种配色,分别是黑色与亮银色。机身表面的磨砂处理细腻,手感还不错。顶部有大约四分之一的空间开了个天窗,有意思的是,两个配色版本对天窗的处理是不一样的:黑色版是半透明黑色,可以直接看到下方黑色电路板元器件;银色版则在天窗玻璃上加了栅格。不同的处理方式,带来的却都是比较统一的机身视觉效果。同个型号小尾巴有不同颜色款式,这并不罕见,但不同颜色还专门作区分设计,这我倒是头回见。
KA13顶部和底部分别是飞傲FIIO和翡声Jade Audio的logo,音量控制和DESKTOP MODE开关在同一侧面,耳机口则配置了3.5mm和4.4mm两个口。
总的来说,KA13机身设计是较为简约的,而它也较为符合我对一款小尾巴在客观体验上的需求——“得体”。我不需要它花里胡哨,轻盈、小巧、不锋利、好用,才与其“手机搭档”的身份相称;在此基础上有一些亮眼的设计,那再好不过了。
【声音:“稳”字当头】
不同的发烧友对于小尾巴器材作用的期待并不一样。手头没有更高端前端的烧友,或许会将小尾巴作为暂时的主力或者通向更高阶前端的过渡,指望它能尽可能拉开与手机电脑直推效果的差距;手上不缺前端的烧友,则可能将小尾巴视作向便携需求妥协的方案,将其视为一种简单的替代方案。
无论是哪一种定位,我都倾向于推荐拥有稳健声底的小尾巴,以期获得相对宽泛的风格适配性。而稳健的框架,意味着不过于失衡的能量分布、扎实的声音形态、无重大短板的声音素质等等。
KA13的声音特征,基本上处于“稳健”的范畴。它的声音营造出不错的氛围感,大众流行乐、爵士乐、蓝调乐的呈现比较到位;其音色带有一点音染,在演绎人声的时候感染力不错。此外,它的声音打磨得比较圆润,包括人声齿音在内的大部分毛刺被处理到大致光滑的程度,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柔和的听感。
KA13的三频分布在大体均衡的基础上,理所应当地在中盘多加着墨。中频的厚度良好,人声的位置略靠近人耳,对于男声的演绎颇为对味,对女声乐曲也是演绎Adele、Kelly Clarkson这种偏厚重的类型要优于Enya这种比较轻盈的类型。低频方面有不错的凝聚力,量感适中,下潜深度不算太深,对中频起到较好的衬托作用。尽管KA13是个稍微带“流行向”的风格,但高频并不显得残缺,只是亮度不如中频夺目、延展也相对一般。
而在素质方面,KA13综合水平是高于当下500元价位小尾巴的平均水平的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细密的解析力:KA13不依靠刻意锐化的方式就将乐曲中主要的细节铺陈开来,让人很轻易捕捉到各个位置的信息。此外,KA13的声场、动态、瞬态等等,每一项单独拿出来似乎都没有“越级打怪”的水平,但也都表现得没有短板,稳定平衡。
KA13的单端口在风格上与平衡口差别不大,只是中频人声相对靠得远一点。相对于平衡口较强的力量感而言,单端口就显得有一些温和甚至疲软,动态范围和瞬态的冲击速度表现比较一般。故而,我还是比较推荐用KA13平衡口作为日常主要的输出端。
【推力:势大力沉】
最近一两年,各大品牌越来越重视小尾巴的输出功率。我觉得这一趋势其实满足了不少烧友的刚需,我也更推荐手头有中高端塞子的烧友选大推力小尾巴——毕竟这些耳塞大多都有点驱动门槛。话虽如此,当我听说KA13的DESKTOP MODE能把平衡口输出功率提到550mW时,我还是觉得这个数字超出了我的想象——这台“迷你台放”输出功率设计到这么大,已经达到进阶播放器的水平了,这在过往的小尾巴简直难得一见。
为了测试DESKTOP MODE的效果,我将打开这个模式的KA13平衡口连上了飞傲的FT3头戴大耳机。FT3是350Ω高阻抗设计,尽管实际上它不算特别难驱动,但要让60mm大尺寸动圈单元真正发挥出功力,倒也不是很多便携前端轻易能做到的。
我对KA13驱动FT3的预期结果是能将声音骨架撑起来,但这套搭配还是超出我的预期。其声音结像有一定的立体感,显得生动、鲜活,而不会出现因驱动不到位造成扁平单薄。这套搭配在声音细节的铺陈上比较到位,乐曲中的主要细节基本不落下,一些隐藏得比较深的信息也能够被KA13所挖掘出来;另外,分离度也还不错,音乐元素之间基本上能够分隔得开。
当然,指望KA13能够像台式设备那样把FT3推得虎虎生风那还是有点不太现实,其最明显的不足在于能量感不太够,声音有一些发虚;此外,在空间感的营造上,它也难以把FT3推得足够开阔。但如果手头刚好没有合适的器材,用KA13来搭一搭大耳,特别是一些低阻高敏的耳机,也是一个可行的权宜之计。
除了头戴大耳之外,我也测试了用KA13驱动飞傲FH15、FD7,以及森海塞尔IE 900等不同价位、不同单元配置耳塞的效果,表现各有千秋,但声音依然都在稳健的范畴之内。
殊为难得的是,KA13的“推力大”并不以“力大声粗”的样子出现,无论搭配哪种耳机,它的声音给人的感觉大体上还是中等略偏纤瘦的体态,并且结像的表面光滑,听感顺耳。
KA13毕竟只是一条售价不到500元的小尾巴,相比进阶级便携播放器或者全尺寸的便携解码耳放而言,尽管它的输出功率已经够高,但声音的质感还是有差距的:最明显的是声音密度不够高,其次是动态范围还不够大,乐曲听起来稍显平淡。
如果拿KA13和系列旗舰KA5对比,则会发现两者在声音风格均以中频作为强调的内容;后者的解析更强大、声场更舒展。不过,我认为KA5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其丰富的玩法,诸如A/AB类耳放模式设计、多种数字滤波器选择等功能颇有播放器的风采。仅论声音表现的话,KA5确实在声音密度上更为扎实,综合素质也略高,但KA13也存在大推力这样的优势。作为新生代的KA13,与前任旗舰基本可以算得上是同一水平下的作品。
【尾声】
平常我在把玩小尾巴的时候,时不时会想起便携播放器这种“传统”器材发展的轨迹。小尾巴这个品类从无到有,再到今天这样枝繁叶茂,也不过几年时间,走的其实还是那些老品类器材走过的路子。
而作为从便携播放器时代伊始走到今天的烧友,我们选择小尾巴器材,和十年八年前选播放器,本质上也并无二致。外观、体验、声音、性能……我们追求的种种,只是换了个载体继续与我们相伴。
对我来说,KA13应该是当下最满足我选购标准、符合我使用需求的小尾巴之一,毕竟水准明显强于它的产品价格也许要到它的三至四倍了。估计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到一年时间,它都会成为我出行时的主力之选。
以上。
耳边烧友团閑雲散人记。
阅读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