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岜夯鸡”的“bāhāng”读为“pīa
郁鹤骞
2022-03-10 15:51:12
共 1 个回答
王兴雁
2022-03-16 13:05:42
壮族酸汤鸡,是文山州广南县壮族独有的一道独具风味的传统美味佳肴。壮族朋友介绍:“岜夯”为壮语,即“酸汤”之意,是用红青菜或细叶芹制作的一种浅红色酸汤。在火锅里将酸汤煮沸后氽入嫩鸡肉片的一道菜,以香甜、鲜美和奇特的酸味为特色,酽而不腻,开胃口,易消化,添食欲,老少咸宜,被称之为云南一绝。这道菜的名称叫做:“pīa hāng jī”。只是“pīa”音没有相应的汉字相对应,所以,一直以“岜夯鸡”的叫法代替,读若“bā hāng jī”。
学过语言学的人都知道,汉字读音要准确,读音不同,词义也就不同。毕竟“bā hāng”不是“pīa hāng ”。
读成“巴夯(bā hāng),不仅壮族感到别扭,就是其他民族也感到别扭。还有更离谱的,有人把它戏读成“山巴大力鸡”,这样就有损于这道壮族风味小吃的神韵。
其实,将“pīa hāng ”写成“bā hāng”也是无奈之举。用现代汉语翻译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时,正确的方法是,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来对应替代,实在无法对应时,可用“两字快读”的方法来注音,就不会产生歧义。
从汉代开始,古人就用一些方法给生字注音,一是直音法,一是读若法,一是反切法。直音法,就是用同音字来注音,如“跟,音根”。直音法操作相对要简便些,只要有相同的字就可以了。但有些字找不到同音字来标注,即使有同音字但却很生僻,注了也很难识读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古人又发明了另一种注音方法,即读若法。读若法就是用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,如“芨,读若急。”“信,读若屈伸之伸,假借字也。”就是告诉读者,这里的“伸”是“信”的通假字,音义都相同。还有一种直音加注声调的方法,如“退”,注“推去声”。这样虽避免了生僻字,但要改变声调才能读出应读的音,太啰嗦了。为了避免直音法和读若法存在的缺陷,后来又发明了一种反切法给汉字注音。反切就是反复切磋,是用两个汉字相拼合,给一个字注音,反切上字取声母,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。反切上字与反切下字反复拼合,最后得出的一个音就是被切字的读音。例如:《广韵》“冬,都宗切”,就是用“都”字的声母“d”、“宗”字的韵母“ong”和“宗”字的平声声调给“冬”字注音。
尽管直音有一些缺点,但自汉代以来,经常有人采用,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。这是人们注意克服它的缺点,发扬它的优点所得到的有效运用。尤其是在用汉字为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进行音译时较为适用。这里说的音译,只是借汉字的发音,并不用该汉字的词义。例如:苗语的“吃”读为“náo”,可借用汉字“挠”来表示。这里的“挠”只是记音,代表苗语“吃”的意思。壮语土僚方言的“吃”读为“qí”,可借用汉字“其”来表示。这里的“其”只是记音,代表壮语土僚方言“吃”的意思。再如,现代汉语的“勤快”一词,在文山汉语方言中称为“lá cào”,用汉字来表示,则写成“辣糙”。显然,现代汉语中,“辣糙”两字的本义并不是说“勤快”,而是借其发音来表示“勤快”的意思。
由于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中的声母和韵母与现代汉语不尽匹配。譬如,文山汉语方言中的“是不是”“是吗”,有时读为“格是”,多数时候读为“gíe”,这一音节,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是没有的,所以就没有读若“gíe”的汉字。如果用其他字是无法代替这一词义的。就是说,用直音法和读若法都不能解决这一问题,那就只有用反切法:注音为“格爷切”。可写成“格爷”。
只要懂得反切的拼读方法,就不难理解“pīa hāng”的“pīa”在用汉字记音时处理为“披丫”,两字快读就可以发出一个“pīa”音。“pīa hāng jī”就可写成“披丫夯鸡”。
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试读一下,多读几遍, 就可以发出“pīa”音,跟壮族人读的没有什么两样。读音正确了,就可以迅速领会这道风味小吃的神韵,情感上就十分亲切,自觉地融入壮族的生活中去。
理解以后,建议壮族饮食老板不妨试一下,如果你要卖广南酸汤鸡的话,把这道菜的菜名写成“披丫夯鸡”。如果要用作饭店名,也可以写成“披丫夯鸡”,生意肯定兴隆。任何事物,只要新奇,又不离谱,又接地气,就能吸引客人的。
读为“披丫夯”才正宗
张行炎
批丫夯谱壮家餐,
特色今传出广南。
野菜秘醃酸味正,
土鸡精切酽汤汆。
芳名奇异招人爱,
美食香鲜惹客馋。
四处远来求口福,
随时都在想文山。
— END —
政府授权店铺 文山三七专卖
(扫码进入)
文:张行炎 / 书法:杨仁志
责任编辑:郭强
阅读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