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口密码|中山流动人口10年增86.9万人,产业用工风向渐变
易俊林
2022-03-04 16:36:45
共 1 个回答
梁立夫
2022-03-09 08:09:33
临近中午,中山市的室外气温骤升至35摄氏度。位于中山市南头镇的广东奥马冰箱有限公司(下称“奥马冰箱”)第六分厂预装车间内,虽然有风扇等降温设备,但市内气温也逐渐升高。冰箱装配线上,来自广西的装配工黄木生,手中拿着美工刀和胶布,熟练地为冰箱主体接线、封胶。
近30公里外,中山市东区,同样来自广西的外卖骑手禤华,迎来一天之中最忙碌的时间段,挂在胸前的手机,屏幕上不断弹出新的配送订单信息。顾不上挂满黝黑脸上的汗水,匆匆走进餐厅,取走餐品,又匆忙骑上电动车,飞奔游走在社区和办公区之间。
工人在奥马冰箱生产线上工作。
中山,制造业大市,也是外来人口大市,外来人口的奋斗故事,每天都在中山的土地上发生着。近日公布的《中山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》显示,中山市流动人口258.4万人,占常住人口总量的58.5%;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,流动人口增加86.9万人,增长50.66%。
可以说,十年间,常年占据中山常住人口一半以上的流动人口,成为支撑中山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。在总量增长的同时,随着时代和地区产业结构变化,十年间,外来人口的就业方向和企业用工结构悄然变化,中山奋斗故事不断流转、更新。
“异军突起”的三产用工
当外卖配送骑手近3年,禤华已是中山中心城区的“活地图”。禤华的配送直径范围约5公里,涵盖了库充、盛景尚峰等人口密集、交通繁忙的中山中心城区商住集聚区。“这里附近哪条路的哪块砖松了,我都一清二楚。”为了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送餐,他几乎走遍了配送范围内的大街小巷,一草一木,尽在他脑海里。
对于禤华而言,中山早已是他的第二故乡。2007年,刚满18岁的禤华跟随老乡来到中山,进入石岐区的一家电子设备制造厂,在生产流水上当普工。在普工的岗位上,禤华一做便是12年,工资从一开始的1000多元,上涨至2019年的4000多元。但这样的工资涨幅,显然还未达到禤华的目标。此时,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,让他看到了新方向。
中山企业生产车间里的工人。
时代的大潮总能推动行业和个人前行。2019年是国内外卖配送行业发展的拐点年,当年,国内即时配送市场用户超4亿人,国内餐饮外卖行业市场交易额突破6000亿元。而最引人关注的是,自2010年创立后经历连续8年的亏损后,涉足即时配送业务后的行业巨头——美团,于2019年实现扭亏为盈。当年,“美团配送” “蜂鸟即配”“顺丰同城急送”等多个独立品牌发布,这一切,将即时配送业务推上了高峰,中山的大街小巷上,身穿黄蓝马甲的各品牌配送骑手也逐渐多了起来。看着身边的老乡和朋友陆续投入到外卖配送行业,2019年9月,禤华离开工作了12年的工厂流水线,加入了骑手大军。
在禤华所在的配送圈里,他是最勤快的配送员之一,每天早上7时开始接单,一直做到深夜零时,平均每天可送60个订单,每天收入可达300元,被同行称为“单王”。除去食宿和配送电动车租用等费用,他月均收入6000—7000元。
相比工厂流水线普工岗位,外卖配送工作时间相对灵活,基本是“零技术”门槛,劳动强度可控,工资待遇也相对较高,这是禤华跳出制造业,转向外卖配送服务新业态的重要原因,同时,这也是不少年轻人加入骑手大军的共同考虑。
应聘者在招聘会上了解招聘岗位情况。
去年疫情期间,直播带货热也触发了直播行业的爆发式发展。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网络表演(直播)分会近日发布的《2020年中国网络表演(直播)行业发展报告》显示,截至2020年末,全国网络表演(直播)行业主播账号累计超过1.3亿,其中日均新增主播峰值为4.3万人。从年龄来看,24—30岁的主播最多,占比近40%。
这种从业人员“二转三”的趋势,在中山的产业用工数据上也有体现。相关数据显示,中山市的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从2015年的140万人降至2019年的133.15万人,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从2015年的60万人增至2019年的94.45万人。
谁是制造业主力
在务工者加快进入三产之时,中山制造业的用工问题却开始凸显。在制造业领域,用工问题早已不是新鲜事,原因有多个方面。
在地区内部,产业用工变化,与地区产业结构有密切关系。近10年,是中山产业结构变化最突出的时期。
第二产业曾长期在中山三次产业结构占主要位置。2008年,中山提出“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”战略,逐步提升服务业占比,2009年,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首次降至60%以下。2018年,第二产业占比首次低于50%,当年,第三产业占比(49.3%)首次超过第二产业(49%)。截至2020年底,中山三次产业结构从2015年的2.2∶55.9∶41.9,调整为2.3∶49.4∶48.3,二产与三产已基本并驾齐驱。与产业结构变化同步,截至2020年,中山的三次产业劳动力占比由2015年的4.4:64.1:31.5调整为4.1:56.1:39.8。
在外部,用工供给总量下降趋势逐渐明显。近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的《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》显示,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减少517万人,农民工总量首次出现下滑。其中,在珠三角地区就业的农民工,比上年减少了195万人,同比下降4.4%。
应聘者在中山公益性招聘会上求职。
在外部总量下降和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作用下,从2015年至2020年,中山市2400多家定点监测企业用工的总体用工规模下降了近10万人次,而在这些定点监测数据中,制造业企业是主力,用工规模5年间,同样下降了近10万人次。
“5到10年前,中山上万人的工厂还很多,现在5000人以上的工厂都不多了。”中山快招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、总经理阚建波从事人力资源行业多年,他对中山制造业用工规模下降的趋势感受明显。
阚建波认为,这种下降趋势与务工者的“大池子”缩小有关,但也与制造业转型相关联,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、制造业企业加快生产智能化改造等多种因素作用下,中山制造业总体用工一方面面临压力,另一方面也加快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。
留住年轻人
除了总量下降,制造业用工结构问题也凸显,“年轻人去哪了”成为国内制造业的一个热门话题。
“不缺年轻人,缺的是能安心在企业长期稳定工作的年轻人。”位于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的协昱电子科技(中山)有限公司在中山发展超过20年,公司的现任生产主管基本都是从公司的流水线成长起来的骨干,在公司从业时间10年以上。在该公司行政部主管柯燕群看来,这种骨干培养模式在如今的制造业圈子中已较难实现,在如今的就业市场里,年轻人流动率强,在她所在的企业里,坚持稳定在一家企业工作1年以上的年轻员工已较少。在此情况下,企业用工队伍稳定性和人才“内培”能力下降,用工和引才成本也由此提升。
《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》显示,中山是广东省“最青春”的城市之一,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仅为8.87%,比全省平均低3.48个百分点。同时,中山15-59岁人口占比为75.44%,在全省排名第3。继续留住和吸引更多年轻人,或将为中山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支撑和空间。
中山市公益性招聘会。
当前,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中山制造业不得不面对的课题,一方面,这是用工困局下的新选择,另一方面,这也是制造业走向“微笑曲线”两端的必然之举。2021年第一季度,中山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进一步加快,同比增长127.7%,增幅为近5年之最。
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,已被列为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,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必然选择。在近日印发的广东“十四五”规划中,广东也已明确提出,要建设全球领先的数字化发展高地。数字化大潮下,中山制造业用工格局或将迎来新变局,一个明显趋势就是技工成为了制造业企业的核心争夺对象。
随着“广东技工”工程的实施和推进,各地在技工培养方面动作频频,纷纷提出了对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计划,新一轮的技能人才争夺战已拉开帷幕。今年初,中山已提出技能人才五年倍增计划。目前,中山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43万人,按照计划,中山将从2021年起,每年新增技能人才9.5万人;至2025年,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95万人,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40%以上。
《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》显示,中山是全省人口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。10年间,中山每10万人口中拥有的大学程度人口增加了5581人,从7775人上升到了13356人,排名全省第5。在用工队伍中,技能人才也是受教育程度较高和年龄相对年轻的群体,壮大技能人才队伍,对于产业用工乃至城市人口结构优化,都有着深远意义。
【采写】南方日报记者 雷海泉
【图片来源】南方日报资料图
【通讯员】李思宇
【作者】 雷海泉
兴中道
阅读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