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外MTI就业情况如何?
孟文欣
2022-04-21 19:04:03
共 1 个回答
闫天星
2022-04-24 12:25:19
大家好,我是 北外高翻 院20级口译专业在读研究生。
如今很多学生在复习MTI考研时都觉得不知道该如何下手,平时做了文章也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。
其实大家慢下脚步,多去思考翻译中的思维和方法,通过自己的思考吸收到的知识,远比你从书中背诵的条条框框要实用的多!
这篇短文主要聊一聊关于翻译中的一些词类转换
英汉分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,所以在 词汇、修辞、语法及逻辑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 ,因此,在两者之间转化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的障碍。
且 英汉互译 传达的不仅仅是自身语言系统,还涉及到两种语文中的文化。
词类转换自然就成为了翻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巧之一。
合理运用词类转换可以让译文更加通顺流畅,符合本族语使用习惯,若反其道则会让文章晦涩难懂,甚至产生歧义。
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英汉词类的认知,若有不足之处,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指正。
我们的公众号是:前程似锦春风里
在词类的使用度上来看
英语属于静态语言,名词的作用很大,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更多,使用效率较高;
汉语属于动态语言,动词之作用举足轻重,串联起了整个句子,使用频率颇高。
在英汉互译中,词类转换经常趋向目标语意译的对等。
英语词汇中,单词单复数变化、名词所有格、动词的时态变化等词类语法功能取决于词汇的形态变化;汉语的词汇语法功能并不是词的变化就可以实现的,因为汉语词汇具有模糊性,模糊性这一概念,如果大家翻译政治类文章的话,应该深有体会,我就不过多解释了。
汉语没有单复数,没有所有格以及时态的变化。
在句子中,汉语词汇和句法意译无需如同英语一般的对等规范。因此,若一直用字字对应的翻译必然是行不通的。
其次,句法结构上,汉语倾向于词与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支撑句子意思;
英语则是形合,即借助于语言形式的层叠关系来表达句子意思。
来看例子分析,
1.互译中的动词转换
英语具有名词、动词等一词多性的语用特征,翻译时的词义对应很有必要,
例如 His hair is shaped like a mushroom
Shape 动词意思是 “形成”,名词意思是“形状”。
本句话翻译出来是:他的发型像个蘑菇。
若按对应来翻译就是:他的头发形成一个蘑菇。
这就产生了我们刚才所说的问题-----翻译生硬且有歧义。
英语中还有很多名词用作动词的情况,有些被动句子中的动词在汉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动词,这时就可以转换成名词,请看下面的例子
Wrought irons behave differently from iron which contain a lot of carbon.
译: 熟铁和含碳量很多的生铁性能不同。
“behave”在英语中是动词“行为”的意思,但根据整个句子和中文表达习惯,将其翻译成“性能”更贴切原句。
2. 互译中的名词转换
名词不管是在英语还是汉语中,使用都很广,可充当句子主语、宾语,构成句子的主干部分。
例: 她在一家著名的珠宝店当设计师
译: She designs for a famous jewelry store.
“设计师”在中文中是名词,但在英文翻译中,“design”作为动词“设计”出现的,但也可以表达出原文中“设计师”的意思。
在现代汉语中,具有动词含义或还有动词意味的名词往往可以转译成动词。
例:Light from the stage-lighting is a mixture of light of many different colors.
译:舞台的灯光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。
英语名词的“mixture”意思是“混合物”,动词可以直接写作“混合”。
希望大家在总结自己翻译的文章时,可以多去揣摩体会。
更多文章分享,请关注我的芝士回答
或公众号搜索:前程似锦春风里
16年北外高翻MTI毕业,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。如果再早5年,北外高翻的毕业生到高校还是有很多机会的,那时候各个高校房纷纷开设MTI专业,北外作为同传专业的领头人之一,毕业生自然受欢迎。如果北京的高校不好留,到地方也是香饽饽。但是随着时间推移,各个名校的高翻毕业生逐渐填补了高校师资的空缺,机会就越来越少了,有些学校可能招的是教大学英语的老师。另外,现在国内高校的招聘标准越来越高,光有北外高翻的学历已经不大够了。我们上一届,有4个学长学姐留在了北京高校,还有4-5个去了地方。但我们这一届,只有1个同学去了北京高校,其余的有3-4个去了地方。貌似下一届的没有留在北京高校的。所以其实留高校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低了。
阅读原文